好学诗词网:传播经典诗词文化,重构心灵世界的诗和远方!
学段:职业成长  标签:名人百科  来源:好学诗词网整理  作者:现代-殷夫  发布时间:2022-02-18  ★★★加入收藏〗〖手机版
殷夫(yīn fū)简介
摘要:殷夫(1909―1931),浙江象山人。原名徐祖华,笔名还有白莽、文雄白、沙非、徐白、洛夫等。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。留下诗集《孩儿塔》、《伏尔加的黑浪》、《百零七个》及其他小说、随笔、译著等。鲁迅在《孩儿塔·序》里高度评价了殷夫的诗;“这是东方的微光,是林中的响箭,是冬末的萌芽,是进军的第一步,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蠹,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。…

【生平事略】

1910年6月11日(清宣统二年端午节),殷夫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(即今大徐镇大徐村),父亲徐孔甫是个农民,识一些字,无师自通,会一点医道,擅长妇科、麻疹等,后来是乡间比较有名的土医生。母亲钱月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农家妇女。她对殷夫特别关心,后来知道殷夫参加革命,也未加阻拦。殷夫有三个哥哥、两个姐姐。大哥徐培根、三哥徐文达在殷夫参加革命前后,都是国民党军队的校级军官。他们(特别是徐培根)总是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来塑造殷夫,但殷夫却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他们的羁绊,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。

殷夫从小就受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,父亲很早就教他认方块字,背诵古体诗。大约在六、七岁时,入大徐村徐姓义塾,读了三四年“四书五经”与初小课程。1920年秋,刚满十岁殷夫就离开家乡大徐村,来到象山县府所在地丹城镇,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。当时,县立高小受“五四”新文化的影响较大,师生们经常在校内外宣传打倒列强,反对军阀。这使殷夫思想上受到了较深的启迪与教育。

1923年7月,殷夫在县立高小毕业,由徐培根接往上海,考入上海民立中学“新制初中一年级”。

1925年“五卅”惨案爆发,民立中学师生积极参加“三罢”斗争,使殷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。“五卅”运动后期,他一度回乡,在丹城和大徐家中认真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和理论著作,并参加过象山旅甬进步学生组成的革命文艺团体“新蚶社”的活动,还在该社举办的《新蚶》小报上发表过抨击封建礼教的新诗。同年9月,他仍回民立中学,读完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,于1926年夏初中毕业。

1926年秋,殷夫考入上海浦东中学,越级插班就读“高三级”课程。其时,浦东一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革命活动十分活跃,是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。在浦东中学,殷夫进一步接触了革命,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,开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。

1927年,蒋介石发动“四一二”政变,殷夫因一个广西籍同学“獐头小人”的告密,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,囚禁三月,险被枪决,后由大哥徐培根将他保释出来并予以“软禁”,并准备将其送进同济大学,企图利用德国人的力量来严加管束,并以优裕的生活条件诱使殷夫离开艰苦的革命斗争。

1927年9月,殷夫通过女友盛孰真借得上虞人徐文雄的高中毕业文凭,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学习。在那里,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顺芳、陈元达等同学,并经常与他们一起参加校内外的秘密革命活动。他还办过油印文艺刊物《漠花》,在青年学生中鼓动革命情绪。后来,他又被推选为学生代表,多次在学生会上宣传革命道理,并跟反动学生进行过坚决地斗争。这时他由团转党,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。

1928年初,殷夫又在校外参加了共产党人蒋光慈、钱杏邨等人组成的“太阳社”,党的组织关系也编入该社,属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。

1928年秋,殷夫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再次逮捕。当时他的大哥已在国外,由大嫂张芝荣转托徐培根在上海的熟人保释。获释后,他又回同济大学学习德文。党组织考虑到他和王顺芳、陈元达等人的安全,决定让他们暂时转移到象山。10月,殷夫先到丹城,在他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作代课教师。随后,王、陈也到象山(王改名汪涅夫),也在女子小学教书。他们三人都以“小学教员”作掩护,向师生宣传革命理论,并组织学生排练宣传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新剧目,进行街头演出,观者人山人海。他们以游览名胜为名,在丹城西寺、东乡珠山、爵溪沙滩、白墩码头等处秘密商讨革命问题。不久,女子小学放寒假,王顺芳、陈元达离象。殷夫则因大嫂张芝荣未给川资,不能同往。直到1929年3月,他才在二姐徐素云的资助下,离开凄清的象山西寺,回到战斗的黄浦江畔。回到上海后,经过一段“流浪”生活,他又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。从此,他完全投入了地下革命斗争,从事青年运动工作。

1929年夏天,殷夫在参加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。他没有让大哥大嫂来保释,以免再受他们的束缚。他被关了一段时间,受了几次毒打,终于获得了释放。不久,他就恢复了组织关系,担任了青年反帝大同盟,共产主义青年和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。殷夫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,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。

1930年3月2日,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,殷夫为发起人之一。

1931年1月17日,殷夫应约赴东方旅社参加党内秘密会议。因叛徒唐虞告密,与柔石、冯铿等八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。19日由地方法庭审讯,被“引渡”到伪公安,与林育南等36人一起押至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。狱中,殷夫心境平静,仍帮助柔石学习德文。2月7日晚,殷夫、柔石、胡也频、冯铿、李求实等五名“左联”作家,与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,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。殷夫遇害时年仅22岁。

对于殷夫等同志的被难,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《红旗日报》在2月22日就发布了消息。以后又在由《红旗日报》政办的《群众日报》上,发表了《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》的社论,予以回击。鲁迅先生闻讯后,以极大的悲愤写下了“惯于长夜过春时”一诗。两年后,他又写下了不朽名篇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,表示了深沉的悼念。

解放后,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在殷夫等人就义处发掘了烈士的遗骸,重葬于大场公墓,后又迁葬于龙华烈士陵园。

2010年,象山县举办了纪念殷夫100周年诞辰。形式内容丰富,来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诗人。

晏几道(yàn jǐ dào)简介
  晏几道(1038年5月29日—1110年),北宋著名词人。字叔原,号小山,抚州临川文港沙河(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)人。晏殊第七子…
  •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、杨帆起航!
  • 四大名著全套小学生版注音版
  • 诗词中的科学全4册
  • 曹文轩系列儿童文学全套画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