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(989年10月1日-1052年6月19日),字希文,谥号文正,祖籍苏州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。范仲淹一生居仁由义,力行所知所学,为百姓,为社会,为国家"诚意 "、"正心"做实事,在古人所谓立德、立功、立言"三达德"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。他的好友韩琦曾称赞他"前不愧古人,后可师来哲",而金代元遗山则称颂其"在布衣为名士,在州县为能吏,在边境为名将,在朝廷又孔子所称谓大臣者,求之千百年间,盖不一二见"。现代人一般把范仲淹定位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、改革家、慈善家,其实,无论用多少个"家"来描述,说的都只是表面现象,并不能真正从实质上概括范仲淹的一生。范仲淹是一个儒家学问的大成就者,他在政治、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是他实践儒家学问所取得的成果。
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,朱家是长山的富户,但他为了励志,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。晨夕之间,便就读讽诵,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那时,他的生活极其艰苦,每天只煮一碗稠粥,凉了以后划成四块,早晚各取两块,拌几根腌菜,调拌于醋汁,吃完继续读书。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,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,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,以读书为乐趣。
范仲淹的连岁苦读,也是从春至夏,经秋历冬;凌晨舞一通剑,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。别人看花赏月,他只在六经中寻乐。偶然兴起,也吟诗抒怀: “白云无赖帝乡遥,汉苑谁人奏洞箫?多难未应歌风鸟,薄才犹可赋鹪鹩。瓢思颜子心还乐,琴遇钟子期恨即销。但使斯文天未丧,涧松何必怨山苗。”(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) 数年之后,范仲淹对儒家经典——诸如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等书主旨,已然堪称大通。吟诗作文,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。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。
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,写有著名的《岳阳楼记》(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、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),其中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为千古名句。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,如《渔家傲》《苏幕遮》,苍凉豪放、感情强烈,为历代传诵。欧阳修曾称<渔家傲>为“穷塞主词”。著作为《范文正公集》。范纯仁是他的次子,父子都当过宰相。范仲淹在散文、诗、词均有名篇传世“彼希声之凤皇,亦见讥于楚狂;彼不世之麒麟,亦见伤于鲁人。凤岂以讥而不灵,麟岂以伤而不仁?故割而可卷,孰为神兵;焚而可变,孰为英琼。